2008-11-26

善知識

入中論 (按此連結有詳細說明)的歸敬頌提到:

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
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初三頌半為論初歸敬。歸敬大悲心,亦即歸敬具大智之佛菩薩。歸敬諸佛菩薩祖師,求加被故。又慢山高處無功德水,歸敬折服慢心,增功德故。歸敬大悲心者,自利利他功德之源從此出故。聲聞者:謂小乘人聞佛說法聲,自證聖果。又聞菩薩乘法,但為他說,令彼修行證果,而自不修,亦名聲聞。中佛者,辟支佛也。稱中佛者,為適於造頌之音節故。佛謂覺悟真實,辟支佛覺悟宇宙緣起之真實,故亦稱佛。中者,下越聲聞上不逮佛故。能王者,佛也。能謂能仁,能斷煩惱、出生死、伏四魔、度眾生故。以聲聞等亦具此義,故佛稱王,別於聲聞等。由佛轉四諦及十二因緣輪,而後有聲聞緣覺,故聲、緣從佛生也。菩薩值佛轉法輪而發心,故菩薩亦從佛生。但諸佛因地皆曾作菩薩,故因位菩薩為佛親因。諸佛初發菩提心,皆由菩薩勸導,如釋迦、彌勒,就是由文殊菩薩勸導而發菩提心的,故菩薩為佛增上緣。以此二義說諸佛從菩薩生。菩薩復為三法所生,謂大悲心、無二慧及菩提心。大悲心義,下當釋,茲當略釋無二慧及菩提心義。無二慧者,謂觀諸法性空,無有實體,不執為有;而是因緣生,亦非斷無。如是觀諸法性空緣生如幻之慧,與執諸法實有,眾生有我之無明妄執,為正對治,為斷煩惱出生死之主力。菩提心分二:一者勝義菩提心,謂初地以上通達性空,同時發願利生。二者世俗菩提心,謂觀三界苦,有如火宅,數數思惟,生決定解。復觀眾生顛倒,如病熱狂,以苦為樂,不知出離。而此一切眾生,皆我父母眷屬。見其受茲無義劇苦,欲為隨機設教令出苦海,故願成佛。為利眾生願成佛即菩提心,有此心者,即為菩薩。

善知識的總類:
善知識依緣而現 , 可分為四種 :
1. 初機眾生的善知識。
2. 登地菩薩的善知識。
3. 化身佛的善知識。
4. 報身佛的善知識。
化身與報身佛的善知識 , 都是圓滿究竟的佛果 , 境界很高 , 一般凡夫很難依止。

然而善知識深入的內涵,在廣論二十四頁會慢慢介紹。如
善知識十德等。

師父在利器之輪講到
提婆達多的故事:『佛在世時,有一次生了病,醫生用的藥非常的重,眾人很關心,擔心佛陀會受不了,結果佛吃下去,不但一點事也沒有,病也好了,所以大家更加對佛產生無比的景仰。提婆達多曉得以後,他想:「這個老傢伙,專門騙人,我也去吃一下。」他不理會別人的勸阻,就吃了下去,果然痛苦得要命。佛陀便用神通,把手伸出去,在提婆達多頭上一碰,提婆達多的病就消失了。如果是我們被治好病,會何等的感激!可是提婆達多卻說:「這個老傢伙處處地方賣弄他自己!」可見無始以來串習觀過的力量有多強盛!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去勸別人勸不醒,其實不是他勸不醒,是自己不醒,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反過來我們要常警惕自己:不要動不動就看別人的壞處,如果你不怕阿鼻地獄的話,那是可以的。』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總而言之,就是佛也是經過學習的。有其善知識。但是如果要追究第一因的話,這樣的問題可能就屬於
無記,(佛學今詮 p134)也就是戲論。佛比較重視『實用主義』。也就是這個法有沒有辦法的的確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世界有沒有邊際(十四無記之一)和苦樂無關,相對的需要跟著能夠啟發我的福德智慧的善知識,才能正確無誤且不耗時間的幫我們到達生死的彼岸。

另外有一部經
『賢劫千佛名經』
T14n0447ap0376a23(02)║南無迦葉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彌勒佛
世尊前後期的佛分別是迦葉佛和彌勒佛。

而根據《
首楞嚴三昧經》,文殊師利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名為龍種上尊王如來。其指導弟子很多也已成佛,所以經中常稱祂為佛母、諸佛之師。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一方面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一方面與普賢觀音地藏聯合普度眾生。佛在《放缽經》中說:“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衆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文殊師利本是我師。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成佛者,亦是其威神勢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聖無動尊經》中說:“妙吉祥菩薩是三世佛母,故名文殊師利。”

另外 還有一句話是
『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其實佛身旁的很多弟子,其實有很多都是早就成佛,在佛世現菩薩相來協助世尊度眾生。

以上

2008-11-25

11/25 課後補充

『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

師父要我們想想,自己為別人付出一點點,或者受一點委屈時的心情,一次我們或許還可以忍耐一下,但一年呢?一生呢?我們受得了嗎?更何況一劫?對比來說,佛之所以成佛,就是他累劫都是在幫助別人,有一些佛陀的本生故事,大家可以去看看。這些故事,請不要用看童話故是的心情看喔!但是也不要心生膽怯,覺得學佛,成佛很難。其實是有次第的。眼前只要內心能夠看到佛陀的能耐,並且升起好樂之心,想要無論如何,生生世世和佛學即可。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佛陀不回答的問題,大概有十四個,有十四無記。之所以不回答就是,知道了也不能解決你生死的苦,所以佛陀就勸弟子還是把時間花在,學苦集滅道等四聖諦。

諸佛之師:佛陀曾說,在過去世中,文殊菩薩曾經傳授佛法給他,因此,文殊菩薩又被人稱作「三世覺母」。而在諸多經典中,則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

2008-11-19

名相解釋(10A)

阿僧祗劫:

  1. 阿僧祇:為印度數目之一,無量數或極大數之意。據稱一阿僧祇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萬萬為億,萬億為兆)。
  2. 劫: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之,而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故經論中多以譬喻故事喻顯之。

正遍智:一譯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也。

善知識:(術語)知識者,知其心識其形之義,知人乃朋友之義,非博知博識之謂,善者於我為益,導我於善道者。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

諸佛三德

  1. 斷德:斷盡一切煩惱之德也。
  2. 智德:破一切之無知而具無上菩提者。
  3. 恩德:具大悲而救濟一切眾生者。

涅槃(Nirvāna)

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曰波利暱縛喃Parinirvāṇa。譯為圓寂。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此中單譯滅為正翻。他皆為義翻。

名相--四果

四果:
 (名數)聲聞乘聖果之差別也,
舊譯家以梵名,
謂為1.須陀洹果Srotāpanna phala,巴Sotāpanna phala,
2.斯陀含果Sakrdāgāmi,
3.阿那含果Angāmi-,
4.阿羅漢果Arahat-,

新譯家
1.預流果,
2.一來果。
3.不還果,
4.阿羅漢果。

詳細解釋再丁福保佛學字典如下:
一須陀洹果:
舊作入流,逆流。入流預流,同一之義。謂去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謂入聖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見惑斷盡之位也。

二斯陀含果:
譯云一來。斷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餘後三品者也。為其後三品之思惑,尚當於欲界之人間與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來,一來者一度往來之義也。

三阿那含果:
舊譯不來,新云不還,斷盡欲惑後三品之殘餘,不再還來欲界之位也。爾後受生則必為色界無色界。

四阿羅漢果:
譯作殺賊,應供,不生。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斷盡之聲聞乘極果也。以其斷盡一切見思二惑,故謂之殺賊,既得極果應受人天之供養,故曰應供,一世之果報盡,故永入涅槃,不再來生三界,故謂之不生。

11/25 進度


p15倒數第三行 本生論亦云 p16最後一行

9b 7:00 10b 11:06

2008-11-18

教師營報名訊息

dear all,

98年的全國教師生命成長營即將開始報名囉!

報名時間: 97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止
研習時間: 98年2月2日至2月6日
研習地點: 大仁科大(屏東)
費用:繳交1030元(保證金與手續費), 若全程參與者,會後退保證金1000元

在此營隊裡, 有人重拾教育最初的熱誠, 有人了解生命的真相, 有人知道在無限相續的生命裡,該學什麼?該教什麼? 許許多多的學習與感動, 在營隊裡發生, 希望您也在其中....

相關網址: http://slow.ccu.edu.tw/teacher/
該網址的左欄可以線上報名喔
若您支持此活動,也歡迎您將此轉寄給您從事教育的親友!

--
我現在還記得在教師營法喜的感受
聽到師父,告訴大家修行就是這輩子吃一點苦,省去無限生命大大地苦
及所謂『小苦換大苦』

2008-11-17

11/18 上課進度

p15L8(第十五頁第八行)至p16L1(第十六頁第一行)
錄音帶 9A11:00(第九卷A面第十一分鐘開始)

2008-11-10

下雨天,也要上廣論!

不曉得,同學有沒有下雨天赴約的經驗。(不過天雨路滑,路上要小心啊!)
如果你剛好又是一個討厭下雨天出門的人,
那你的出席一定更是難能可貴。
如果眼前要學習的內涵,對無限生命的無限的意義。
並且還要具足很多條件,才能夠真正的去學,而且也有學進去。
那下雨天真的算不了什麼!!


『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
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

能夠如實的對佛法升起信心,然而能夠開開心心來上課
慢慢發現自己的智慧開啟,那麼別說下雨天,作更大的犧牲
相信您都會願意的。

2008-11-09

資糧不夠沒有用

師父提到資糧不夠沒有用,而什麼是資糧呢?大雄解讀成:這是一條路,一個旅程,要準備好足夠的,良好的食物或資具,才能夠一步步的順利到達目的地。

而根據丁福保佛學辭典:
資糧: (術語)資為資助。糧為糧食。如人遠行,必假糧食,資助其身。欲三乘之證果,宜以善根功德之糧,資助己身也。最勝王經六曰:「具足資糧,超諸聖眾。」唯識論九曰:「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同述記九末曰:「菩薩,因之初位資益己身之糧,方至彼果,故名資糧。」

四種資糧:(名數)瑜伽論所說。一福德資糧如前。二智德資糧,如前。三先世資糧,由宿世積集之善根,在今生為自完具之福智資糧也。四現法資糧,今生修習之福智資糧也。見三藏法數十七。
二種資糧︰(名數)寶積經所說。一福德資糧,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也。二智德資糧,修習正觀而勤求妙智也。即第六度。

2008-11-05

前行是?

以經論(化教)上面來說,我們判定一個業,它前面有前行(戒上稱「前方便」),中間有正行(戒上面稱它為「根本」),後面是結行(戒上面稱為「成已」),也就是這件事情做過了,但後續動作還是會影響我們的業。 師父的開示(善行實踐的內涵:實踐善行與戒行的正確方法)


正行若要做得好,它的前行就非常重要。而這個前行之所以做得好,是因為再前面的那個結行做好才會產生這個功效,它們之間有這樣的呼應。《廣論》告訴我們,事先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準備,正做的時候應該如何,做完以後又應該如何。假定我們了解有這樣的意義,最後做完時的結行就變得很重要。
師父的開示 :論語摸象記(二十五)

前行緣念與回向

各位親愛的同學:
在每一堂上課前,我們都會進行前行緣念,一方面祈求佛菩薩的加持,一方面可以讓大家調整安立正確的上課動機。而在每一堂大家認真研討之後,我們也會做回向,將我們研討的功德回向我們的希願處,讓功德能夠增長廣大。鑒於有許多新的同學陸續加入我們的學習,對於前行緣念跟回向的部分不是很清楚,我們把這些資料都放在這裡,請大家參考。
前行緣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開經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密集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一遍)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般若般羅蜜多心經(心經)(三遍)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密集嘛(三遍)
米咩 杰位 得遷 尖瑞錫 (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 讚頌觀世音菩薩的大悲
集咩 堪北 汪波 蔣悲揚 (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
— 讚頌文殊菩薩的大智
都繃 麻呂 炯杰 桑威達 (摧伏魔軍無餘秘密尊)
— 讚頌金剛手菩薩的大力
崗尖 客北 竹尖 宗喀巴 (雪頂智巖善巧宗喀巴)
— 讚頌宗大師具備上面三位菩薩的功德
洛桑 札北 霞喇 受哇得 (賢慧普聞足下作白啟)
— 再次呼喚宗大師的名字,祈求加持

課後迴向:
迴向文
 
願此殊勝功德 迴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迴向祈請文
生生由勝宗喀巴 為作大乘知識力 
願於佛讚善穩道 雖刹那頃不暫捨
我之師長宗喀巴 或居兜率或極樂 
任住何處勝淨土 我等願生眷屬首
初務廣大求多聞 中現經教皆教授 
後盡日夜遍薰修 為宏聖教遍迴向

至尊師長壽堅固 潔淨事業遍十方
善慧教法如明燈 常破三界眾生暗

無限生命相續的補充

書到今生讀已遲(請按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