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7

3/17 課後補充

八關齋戒(詳細內含容後再秉):
在整體的淨智學制規劃中,廣論學員參加理念課程修學,至廣論初階班皈依部份結束之後,淨智處特為學員們舉辦一次為期兩天半的「八戒皈依」必修課程,以加深體驗「修習軌理」、「暇滿」的內涵,認識「皈依」、「八戒」戒法的殊勝,以及修學佛法必須依師法友共業團體,如法行持,進而體認增上共業對自己的重要。
八戒:應該稱為八戒一齋,八戒是: 不殺生, 不偷盜, 不淫泆, 不妄語, 不飲酒, 不著華鬘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 不坐臥高廣大床;一齋是:不非時食。

為何做善行記錄:上日下常法師 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鳳山寺 如是開示

摘錄一段 詳細請按以上連結:

做善行記錄的緣起  接下來說做善行記錄的緣起,為什麼要做的原因。我們都是學佛的佛弟子,而且都學《菩提道次第廣論》,不管是在家、出家,已經對廣論生起了信心和仰望,理論上已經有了概略的基礎,但是這個時候往往會偏重於「理念」。這個理念當然有它絕對的價值。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了解理論以後,會覺得自己知道了。特別因為這個時代是講求做學問的,所以普通世間的學者,一般是偏重於「思辯」,然後拿思辯去做外在的實驗--我們稱它為科技,理、工、醫、農等。又如我們作文學的,用在外面,是寫文章,老是在文字上面轉。以上是現在客觀社會環境普遍的狀態,我們現在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也難免會在文字上面轉。如果要進一步去做,我們也像科技人員一樣,或是文章寫得美,演講講得好,結果變成一個文詞優美能說善道的人。對學廣論的佛弟子來說,這些並不是不要,而是要在修行成就以後,拿自己內在悟證的經驗,去幫助別人時才用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有的祖師都告訴我們,隨自己的能力,知道多少就漸漸的去實踐多少,跟現在世間上的這種作法,是截然不同的。這樣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如果一旦養成了上面說的這種作法,走向世間這種方向以後,會產生一個流弊,就是道理懂得很多,能說善道,然後,在不知不覺當中增長驕慢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拿這個標準去衡量別人,其實那正是跟我們所學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背道而馳。  我們所以不能做善、會做惡的根本原因,就是對「我」這個主體不認識,因為不認識,因而引發很多煩惱,驕、慢都是最可怕的煩惱。學習佛法就是要透過經、論,認識了這些煩惱之後要去對治它的,如果用錯方向,沒有去對治,反而會把煩惱擴大。所以當我們學了廣論,內心當中很歡喜,覺得這是我們的希望時,千萬不要受世間理論上的影響,而把自己限死。進一步來說,因為想要普遍的讓更多的同學受用佛法,所以不但是僧團,也很積極的推動在家居士研閱廣論,在研閱的過程中,的確希望有一些理解力比較高的人,能幫助別人。這種作法,是有它必須的要求的,但是不知不覺中,又會推動了鼓勵文字之美及能說善道。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有個非常重要的方式,那就是拿我們所學的理論來衡準自己,所以親身實踐就變得非常重要。為了要去做這件事情,所以每天一定要騰出一部分時間來,檢點反省自己,以便使所學的能應用,能提升自己,進一步才可以去幫助別人。這就是善行記錄的根本意趣。



《華嚴經》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唯識論》:
「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大智度論》: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精進:
「緣善所緣勇悍為相』入行論云﹕『進謂勇於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