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31

頌般若經

禪聞法師:
『我相信學廣論的都知道,廣論他依據的根本論點有一個是現觀莊嚴論,而現觀莊嚴論它所詮釋的就是大般若經,師父深深的希望我們這一生裡面,不是僅僅粗淺的跟廣論結緣,而是希望將來能夠在一生一生中,真正能夠學到廣論最精深博大的內涵→般若。』

誦經儀軌 (請按連結)
般若經 電子經文 第二會序 下次上課擬定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二

大般若經罕見字讀音參考表(請按連結下載)

2009-03-17

3/17 課後補充

八關齋戒(詳細內含容後再秉):
在整體的淨智學制規劃中,廣論學員參加理念課程修學,至廣論初階班皈依部份結束之後,淨智處特為學員們舉辦一次為期兩天半的「八戒皈依」必修課程,以加深體驗「修習軌理」、「暇滿」的內涵,認識「皈依」、「八戒」戒法的殊勝,以及修學佛法必須依師法友共業團體,如法行持,進而體認增上共業對自己的重要。
八戒:應該稱為八戒一齋,八戒是: 不殺生, 不偷盜, 不淫泆, 不妄語, 不飲酒, 不著華鬘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 不坐臥高廣大床;一齋是:不非時食。

為何做善行記錄:上日下常法師 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鳳山寺 如是開示

摘錄一段 詳細請按以上連結:

做善行記錄的緣起  接下來說做善行記錄的緣起,為什麼要做的原因。我們都是學佛的佛弟子,而且都學《菩提道次第廣論》,不管是在家、出家,已經對廣論生起了信心和仰望,理論上已經有了概略的基礎,但是這個時候往往會偏重於「理念」。這個理念當然有它絕對的價值。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了解理論以後,會覺得自己知道了。特別因為這個時代是講求做學問的,所以普通世間的學者,一般是偏重於「思辯」,然後拿思辯去做外在的實驗--我們稱它為科技,理、工、醫、農等。又如我們作文學的,用在外面,是寫文章,老是在文字上面轉。以上是現在客觀社會環境普遍的狀態,我們現在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也難免會在文字上面轉。如果要進一步去做,我們也像科技人員一樣,或是文章寫得美,演講講得好,結果變成一個文詞優美能說善道的人。對學廣論的佛弟子來說,這些並不是不要,而是要在修行成就以後,拿自己內在悟證的經驗,去幫助別人時才用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有的祖師都告訴我們,隨自己的能力,知道多少就漸漸的去實踐多少,跟現在世間上的這種作法,是截然不同的。這樣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如果一旦養成了上面說的這種作法,走向世間這種方向以後,會產生一個流弊,就是道理懂得很多,能說善道,然後,在不知不覺當中增長驕慢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拿這個標準去衡量別人,其實那正是跟我們所學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背道而馳。  我們所以不能做善、會做惡的根本原因,就是對「我」這個主體不認識,因為不認識,因而引發很多煩惱,驕、慢都是最可怕的煩惱。學習佛法就是要透過經、論,認識了這些煩惱之後要去對治它的,如果用錯方向,沒有去對治,反而會把煩惱擴大。所以當我們學了廣論,內心當中很歡喜,覺得這是我們的希望時,千萬不要受世間理論上的影響,而把自己限死。進一步來說,因為想要普遍的讓更多的同學受用佛法,所以不但是僧團,也很積極的推動在家居士研閱廣論,在研閱的過程中,的確希望有一些理解力比較高的人,能幫助別人。這種作法,是有它必須的要求的,但是不知不覺中,又會推動了鼓勵文字之美及能說善道。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有個非常重要的方式,那就是拿我們所學的理論來衡準自己,所以親身實踐就變得非常重要。為了要去做這件事情,所以每天一定要騰出一部分時間來,檢點反省自己,以便使所學的能應用,能提升自己,進一步才可以去幫助別人。這就是善行記錄的根本意趣。



《華嚴經》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唯識論》:
「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大智度論》: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精進:
「緣善所緣勇悍為相』入行論云﹕『進謂勇於善。』

2009-03-10

3/10 課後補充

上承百丈下傳臨濟~黃檗希運禪師

禪宗重要的祖師,著有《語錄》、《傳心法要》、《宛陵錄》(欲知詳情請點選連結)

輪圍山:Cakravāla 【梵語】 चक्रवाल 斫迦羅;輪圍山;鐵輪圍山;鐵圍山;金剛山;金剛圍山。如果大家有機會頌地藏經,也會描述鐵圍山的位置。

現任蔣孜曲傑─日宗仁波切仁波切簡介:
象徵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法座的格魯三大法座:甘丹赤巴、蔣孜曲傑及夏巴曲傑三大法座,其中代表賈曹杰尊者法座的繼承者即是蔣孜曲傑仁波切。

2009-03-05

善行日記(3/5)

1.今天天氣會有溫差大的變化,大雄溫馨的提醒老人要注意保暖
2.幫班上的同學,詢問醫療器材的資訊

2009-03-03

古今背書方法

(1)專心讀書
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却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 朱熹 朱子童蒙須知)
(2)讀書方法
凡讀書:整容,定心,看字,斷句,慢讀;務要字字分曉。毋得目視他處,手弄他物。仍須細記遍數,如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猶必逐日帶溫,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明屠羲時 童子禮)
註:讀書不在多,能一精熟功夫,積久自然有得。今子弟多勉強記誦,為師者又假此為功,以取悅父兄;遂不計生熟,慢令加讀,旋即遺忘,所宜戒也。
(3)熟讀之法
凡背讀熟書,逐字逐句,要讀之緩而又緩,思而又思,使理與心浹。朱子所謂精思、所謂虛心涵泳;孔子所謂溫故知新,以異於記問之學者,在乎此也。
(程畏齋讀書分年日程)
(4)百遍為
讀書以百遍為度,務要反覆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融會貫通,然後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時時溫習。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誦;含糊強記,總是認字不清,見理不透,徒敝精神,無益學問。
(明 何倫 何氏家規)
(5)精熟為貴

讀書自須成誦,熟讀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記憶而能有得者也。自幼至長,應讀之書甚多。今之課讀者,初讀生書時,學生強記以塞責,先生以能背而即止。踰時漸忘,後來即加溫習,已須多讀遍數,重費工夫。迨讀書漸多,工夫漸少,溫習難遍,多所遺忘。繼以溫理苦難,師生皆以為畏,直至廢棄舊書,同於未讀,則前功盡棄,終身無精熟之書矣。看讀百遍,背讀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難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記,背讀百遍,尤能牢記,不至趁口讀過,亦收放心之一法也。又復連前帶背,每日溫背,不費工夫,溫書雖多,無虞難遍,是雖勤苦於前,而終得收效於後也。前輩常云:「讀生書,莫待溫時熟。」言初讀時,必使透熟,終身不忘也。又云:「讀溫書好像生時讀。」言已精熟,惟恐趁口讀過,必須字字分明,句句體認,如讀生書也。二語與程氏所言相表裡。總之讀一句,熟一句,得寸則寸,則工夫不致浪費虛擲,終身受用不盡矣。